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大學生要做的11件事 Part.2

第六點:學創新 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天分,但有一部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培養創新的途徑其實就是之前說的徹底了解、用功學習與獨立思考,這三件事與創新有強烈的正相關。 

第七點:學中文 雖然大學生的中文已經學了十八年,可是絕大部份學生的中文還是不夠好。台灣中學的中文教育跟我小時候在大陸所學的十分相似,均注重讀跟寫,當然還有背書與背古文。那為什麼很多人十八歲了還不夠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還不夠好?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聽」跟「講」的能力。 什麼是「聽的能力」?你跟人家講話,對方會有感覺,但可能沒有真正在聽,那就是對方聽的能力差。 我是董事長,照理說在公司裡頭大家應該聽我講話,可是我發現常常我講了一句話後,其實我接下來有四、五句話要說,但我在講完一句後就被對方打斷了,因為他以為他知道我接下來會講什麼,但事實上百分之八十的時候他都猜錯了,這就是聽的能力不夠。 講話人人都會講,因為中文是大家的母語,可是「講」的能力還是有層次之別。講話的第一層能力是「詞能達意」;其次是能夠「有邏輯的解釋一件事情」,就是口頭上能有邏輯性的解釋好一件事情,這個恐怕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能夠做到。 再高一層則是「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這部份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都還不到的人達得到。那最高的層次是「雄辯」,這部份一百個人中恐怕一個人都沒有。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高聽的能力,在說話方面也能達到具說服力的層次,這是可以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的。 

第八點:學英文 英文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五十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英文會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語言。雖然要一個十八歲的人學英文已經有點晚了,但是還是可以補救。 補救的話可以從「讀、聽、寫、講」這四方面來進行。 學中文要注意的是「聽跟講」,學英文則是要多注意「讀跟聽」。 到了十八歲時如果你的英文講得不好,要你流利地講英文會比要你流利地寫英文還來得困難,但重要的是你能夠流利地「讀」,這對十八歲的人來說還不晚,要期許自己能夠做到讀英文跟讀中文一樣地流利,這點相當重要。 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測驗。現在台灣翻譯的書很多,很多英文書被翻譯成中文。 兩、三年以後,假如你是願意看原文書而不是中文譯本,而且能夠流利地閱讀的話,那麼你就做到了。 英文聽力也一樣,到了十八歲時,如果英文底子沒有很好的話,已經很難再要求英文講得流利或者寫得好,但是英文聽的能力可以再加強,把英文的讀與聽的能力訓練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九點:學習世界 要學習全世界,不只學習台灣、大陸、亞洲。學習世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假如你無法流利地閱讀英文,要學習世界就比較困難。 以新聞而言,台灣報紙報導國外的新聞的量很缺乏,台灣的新聞台雖然有時候會報導國外新聞,但簡直是少到幾乎沒有。 所以我曾經說過要學習世界,起步點就是每天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你會在裡頭看到不同的世界。除了《國際先鋒論壇報》之外,可以再看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還有美國的《Business Week》。 

第十點:學演講、學辯論 這個跟我剛剛講中英文的訓練有關,演講是講,辯論又是聽又是講。電視上有很多時論者, 他們的演講技巧很好,簡直是口若懸河,但是內容不見得那麼豐富,演講跟辯論需要技巧,更需要內涵。

 第十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誠」就是不講謊話,不是只對你熟的人不講謊話,而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謊話;「信」就是你說要做什麼,你就會不計代價來完成。我期許大家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我認為社會有沒有提升與社會上的領導人有關。 

大學生要做的11件事

第一點: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後的機會。 錯過了大學四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後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 況且,現在大家醫學的知識比起五十年前更豐富,醫學也有很大的進步,保健知識比起我十八歲時候好多了。 健康生活的習慣包含了運動,經常運動不一定是要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運動家或者校運選手為目標,而是養成一個習慣,把運動當作健康生活的一部份。 

第二點:「培養志願」,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願 例如,你未來要走哪一個行業?要在政治上、法律上、科學上、學術上還是到企業界?這個就是志願。 假如目前尚未決定志願的話也不用太擔心,這往往是大學二、三年級甚至於是更後面才能做決定的事。 但希望你在這大學四年裡儘早有自己的志願,這樣就可以決定你要在哪些事情上下功夫、花時間,也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事業的方向、人生的方向,進而知道自己要在什麼學問上多努力。 志願可以分成學術上的志願與非學術相關的志願。 學術上的志願就至少是一門主修,無論物理、化學、電機、機械都好,甚至是寫作等藝文方面的志願,都屬於學術上的志願。 除了學術以外的其他志願則屬於非學術相關的志願,範圍更廣。例如:當立法委員、到公司裡頭作經理、工程師、總經理、當律師等都是非純學術的志願。 無論是哪一類的志願,一旦有了志願以後,學習會比較有方向。 

第三點:要用功學習 假如你們的志願是學術志願,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麼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 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可;另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願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裡頭。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志願是在企業裡頭工作,而你的主修卻是電機系的話,電機是你吃飯的本錢,你得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電機的領域裡頭用功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因為你預備到企業界做事,所以你要了解包括電腦、資訊、半導體、通訊等資訊,閱讀國內外報章雜誌、相關行業的新聞報導;除此之外,你也得花點時間學學會計、財務、行銷,看看企業是如何競爭,甚至應該注意一下這個行業公司的股價,還有股價漲跌波動的理由為何? 假如你預備以政治來作為志願,那更有一套經典式的學習領域,包括:飽覽歷史、地理、語文方面的書籍,還有閱讀傳記,這是作為一個政治人非常經典式的訓練。

第四點: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了解 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資訊,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了解。徹底了解比你看多來得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僅靠你的記憶力背書,背書只是通過考試的一個辦法而已。你目前的人生已經通過了種種考試,之後的人生不是挑一個習題或者寫一篇短文的這種考試。未來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在考試,但那些考試是需要徹底了解與融會貫通的。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學士跟碩士都是主修機械,可是我一進產業就是進入半導體業,剛開始我對半導體業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的物理相當好,於是我買了一本當時半導體的經典著作,是夏克萊(William Shockley)的一本書,有兩百多頁,我花了四、 五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徹底地學習與了解。 那時年紀輕,大概二十四歲。白天我在生產線上做事,晚上則花好幾個鐘頭看半導體的書籍。白天的工作雖然讓我對半導體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上對我的半導體學問幫助不大,我的半導體知識主要是靠晚上幾個鐘頭的閱讀而來。 我每天晚上頂多看這本書的十頁,有些地方看來看去還是看不懂,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教師。 我那個時候有一位非常喜歡喝酒的同事,跟我住在同一個旅館裡,他有豐富的半導體學問。他因為很喜歡喝酒,幾乎每天七點鐘到十點鐘都在旅館樓下的bar裡面喝酒,所以很容易找到他。 雖然是在喝酒,可是他沒有真正喝醉。我念書這三個鐘頭中,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想來想去還是不懂的地方,我就去找他,我不僅可以找到他,百分之九十的問題,他也都可以替我解答。 學校的環境對學習很好,可是要抱著徹底了解的心去請教,而且要適時尋找與運用資源。 

第五點: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在中國、台灣的文化裡比較欠缺。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了什麼文章,或者聽了一個演講就認為是這樣。看了文章或聽了名人的演講後,要去想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然後去找另外一個來源來求證。 

這16種人,未來10年不用怕失業!

第一名是成長率達108%的「風力發電機組維修人員」。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再生能源

快速發展,這個趨勢很可能將延續幾十年。未來將有更多風力發電機,出問題的時候需

要有人來維修。 另一個跨越數十年、一定可以創造就業機會的趨勢,就是許多國家都有

的人口老化問題。包括職能治療助理(增加43%)、物理治療助理(41%)、居家護理

輔助人員(38%)、聽障治療師(29%)、助聽器驗配專員(27%)和驗光師(27%)

都增加許多就業機會,這些工作也都需要同理心和社交技巧。 在商業層面,企業累積愈

來愈多關於顧客和營運的數據,從這些資訊中萃取出洞見的能力,將是企業的競爭優

勢,因此統計專家(增加34%)和作業研究分析師(30%)名列成長最快的工作。在醫

療領域,基因定序的成本暴跌,為研究和治療開啟各種新可能,但也可能讓病患發現他

們的遺傳基因有問題,需要尋求建議和協助。這也是「遺傳諮詢師」(29%)需求增加

的原因。 誠徵:馴機師、虛擬時尚設計師 然而,這些統計必然受限於只能調查既有職業

的成長率。要推測可能會誕生的全新職業,需要一點想像力。 2017年浮現的一個趨勢

是,透過「聊天式人機介面」(對話或簡訊)來處理企業和線上服務。蘋果的Siri、亞馬

遜的Alexa、微軟的Cortana,是最成功的案例。許多企業正在研發自家的聊天機器人,以

便應對客服詢問或處理資訊。以後你可能就不是上企業官網查資料,而是跟企業的機器

人對話。 就像網站需要設計師和工程師,機器人也需要專家來設計其商業規則、撰寫對

話、讓他們跟上時代,因此可能會出現「馴機師」這個職業類別。據說已經有矽谷企業

雇用詩人和喜劇演員,來為電腦對話系統撰寫優雅、機智的笑話。 與此同時,愈來愈多

自動車上路、無人機上天。無人機已被廣泛運用在農業、野生動物保育、科學研究和人

道救援,因此將會需要更多周邊支援和維修人員。 此外,要餵飽不斷增加的都市人口,

在精密控制的環境下進行的水耕(hydroponics)和氣耕(aeroponics)農法,正快速發

展,也因此產生了「室內農夫」這個新工作;還有結合生物學和3D列印,製造出人體器

官替代品的「合成組織工程師」;擴增實境(AR)雖然尚在發展初期,但可望創造出新

的需求,讓「虛擬時尚設計師」為消費者設計出數位珠寶、服飾、配件。 


過年離職潮  好員工離職的9個原因

1.主管讓員工工作負荷過重
工作負荷過大會快速燒乾好員工的熱情。讓最棒的人才努力工作的誘惑實在太大,許多主管也會掉進這樣的陷阱;工作負荷過重,會讓好員工覺得自己因為表現良好而被懲罰。此外,工作量過大也會影響生產力。如果想增加好員工的工作負荷,應該也要為他們加薪或升職。

2.主管無法認清員工的貢獻並給予獎勵
每個人都喜歡被稱讚和認可,特別是那些全心付出的人。主管必須與團隊成員多溝通,找出員工想要的東西,並以此獎勵他們的表現。

3.主管不在乎自己的員工
超過半數的離職員工,是因為與主管的關係不佳而離職。聰明的企業會確保主管能在專業和人性之間取得平衡,這樣的主管會稱讚員工的表現、會在員工陷入困境之時展現同理心,也會讓員工接受嚴苛的挑戰。

4.主管無法實現自己的承諾
實現自己的承諾,會讓員工認定你是個值得信任和尊敬的主管(這是非常重要的兩項主管特質);但如果你無法履行或忽視自己的承諾,你就成了令人厭煩、不在乎員工、不值得尊敬的主管。

5.主管雇用不對的人、讓不對的人升職
努力工作的好員工,希望能和同樣努力的專業人才一起工作。要是主管沒有雇用對的人,必定會大大影響其他人對工作的投入程度。讓不對的人升職,帶來的影響則更為嚴重。

6.主管不讓員工追尋自己的熱情
許多主管希望員工在小框框裡工作,害怕讓員工追尋熱情會影響生產力。然而,優秀的人才總是充滿熱情,讓他們有機會追尋熱情,可以增加他們的生產力、讓他們對工作更滿意。

7.主管沒有發展員工的技能
管理或許有起點,但絕對沒有終點。主管在遇到天份十足的員工之時,應該主動尋找能讓他們強化技能的領域。優秀的員工希望能獲得反饋,主管的工作之一,也正是不斷地對員工提出反饋;辦不到這點,好員工就會感到無趣和過度自滿。

8.主管無法接納員工的創意
優秀的員工希望能讓一切事物變得更好。主管安於現狀並奪走員工改善事物的能力,會讓好員工痛恨自己的工作。壓抑這種創造的渴望,對員工和主管來說都是種限制。

9.主管無法賦予員工挑戰
優秀的主管不會訂下乏味、小幅提升的目標,而是設下初看之下難以完成的目標,將員工推出舒適區,並盡一切所能協助員工達成目標。優秀人才發現自己做的事太簡單或太無聊,就會尋找其他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想留住好員工,就得仔細思考如何對待他們。好員工或許有些不好相處,但他們非常有才能,也有很多選擇;你得讓他們想為你工作才行。

選擇什麼 你就會是什麼

從《一分鐘經理人》、《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到《禮物》,全球冠軍暢銷書作者史賓賽.強

森接受《天下》獨家專訪,分享他的「峰谷法則」。

他的書比他的人還要出名。每一本都輕薄短小,一個多小時可以讀完,卻締造全球銷售六千

四百多萬本的驚人紀錄。

他是受過訓練的外科醫生,在美國梅約診所和哈佛醫院完成實習,最後卻在管理和心理學領

域開花結果。他喜歡用簡單的寓言故事,闡述如何同時擁有成功與快樂的人生法則。

從《一分鐘經理人》、《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到《禮物》,史賓賽.強森(Spencer Johnson)

已是全球冠軍暢銷書的常客。二十年前,他開始構思人生高低起伏的本質,在今年三月完成

新書《峰與谷》(Peaks and Valleys)。強森在年輕時,也經歷許多挫敗,他從這些低谷中體

會,年輕人最需要學習的,是面對現實的能力。

七十歲的強森深受東方禪學影響,行事低調,極少接受採訪、拍照。他從小在好萊塢長大,

看到許多同學與長輩為盛名所苦,決心不受名聲困擾。十一月初,強森首度來到台灣,沒有

盛大的演講、記者會,只接受《天下》獨家專訪,分享他體悟到的峰谷法則,並透露如何在

逆境中創造下一個順境的解決方案。

人生本來就是起起伏伏,當你在成功時,或以為自己很成功時,也許幾分鐘、或幾個月之

後,又會覺得自己處在低潮。如果你認為成功都是因為自己好,開始驕傲,這時就從頂峰走

下坡。很多優秀的大企業,成功之後逐漸下墜,因為他們驕傲自滿,忘了根本。個人的生命

也是如此。重要的是你如何維持順境,讓它能持續久一點;處在逆境時,又如何縮短時間。

關鍵就是要面對現實,和現實為友。

我所謂的峰與谷,指的是人生的顛峰和低潮,在這個不斷變動的年代,常常是這一分鐘還在

頂峰,下一分鐘就跌到谷底,你不知道明天到底是起是落。重要的是,不管你現在是在山峰

還是谷底,都能平靜、快樂,不隨著發生在身上的每件事震盪起伏。歡迎失敗、不確定,相

信你可以從中學到什麼,跟逆境學習,就會創造下一個順境。

為不確定做準備

聽起來很難,但只要身體力行,會發現這真的很簡單。最容易的方法,是體認所有事物都是

暫時的,順境不會持續,逆境也不會永遠。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以為自己一直會在頂峰,

但這是不可能的,只要你體認這個現實,就會有準備。

要為不確定做準備,首先是了解,不確定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部份。有一個很棒的笑話:要怎

麼讓上帝笑?告訴祂你的全盤計劃。這樣上帝就會笑了,因為上帝知道,人生並不會照著你

的計劃走。

大部份的人都相信不確定是不好的,如果你也這麼相信,那它就不好。可是如果你轉念,就

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認為每一件事情都來自你選擇相信什麼。你認為在不確定的年代,誰

會做得比較成功、快樂?是那些相信不確定是好的,把逆境當成禮物的人?還是認為不確定

不好、會發生壞事的人?為什麼不選擇會帶給我們好結果的信念?

最好的學習方法,是透過你的眼睛,不斷觀察現實。很多人告訴我,因為我很成功,所以我

平靜快樂。但是他們不了解,我並不是一直都很成功,在我生命很多時刻,我都是失敗的,

我現在也處在一個很大的低潮。很多人以為成功會帶來平靜快樂,這是錯的。成功是因為你

的信念,你相信生命既有順境也有逆境,成功失敗都是短暫的,所以心情平靜。

年輕人往往會覺得徬徨、困惑,你要知道,你並不孤單,每個人都是這樣。很多人都認為自

己不夠好、很怕競爭,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但是我的某個部份,又知道自己夠好,我們

每個人身上都有這兩個部份,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夠好。所以,最重

要的是選擇、選擇、選擇。你選擇什麼,你就會變成什麼。

我年輕的時候並不了解這些,因此犯下很多錯誤。但我很幸運,有很多人不斷教我,讓我改

變觀念。父親教我讀很多偉人傳記,這對我助益匪淺,讓我知道可以選擇相信其他人不相信

的事物,如此一來,即使面對競爭,也不必恐懼。比如說,一九八二年我和布蘭查(Kenneth

Blanchard)合寫了《一分鐘經理人》,那時候的財經書都很厚、很多圖表,我想到,商業人

士都很忙,看不下厚書,所以決定寫一本很薄的書,最後成為最暢銷的財經書。

另外,當你在做選擇的時候,必須要尊重他人,不要驕傲,我認為驕傲是人最大的錯誤,讓

你無法成功。自信和驕傲不一樣,自信是相信自己,但是又能尊重他人,驕傲是你認為自己

最重要。例如,你可以選擇和父母希望你選擇的不一樣,但重要的是你要尊敬他們,感謝他

們的照顧和影響,如此他們也比較容易會選擇支持你、幫助你。

學會接受心懷感激

年輕人要多方嘗試,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自己真正享受並且覺得很好玩的事情。我已

經七十歲,我弟弟早已退休了,他認為我工作太拚命,但我根本不認為我在工作,我是在
玩。

要讓生命快樂成功,第一是學會接受,接受你現在的人生,並且心懷感激。即使處在不愉快

的狀態,只要你感謝目前所擁有的,而不是埋怨自己沒有什麼,在那一刻,你就是成功的。

其次,要設定並且遵循一個實際可行的願景,並且享受追求的過程,我認為成功就是這個過

程中的所有活動,而不是結果。年輕人要多嘗試不同的事物,走出舒適圈,去做你覺得自己

不喜歡的事情,這是很好的開始,直到你找到某件你覺得自己樂在其中的事情,那就是你的

目標。

下一代 為何自理能力低落?

台灣和美國一樣,嬰兒潮世代是史上最富有的一代,累積了史上最龐大的財富。他們的下兩

代,是最沒有吃苦環境的世代。嬰兒潮世代累積的財富,大部份會在未來二十到五十年裡間

移轉給下一、兩代。根據估計,在美國,這筆錢大約有一兆美元,將會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

財富移轉。

富裕的父母和祖父母,通常造就自理能力低的子孫。而自理能力最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

和自我形象,對學業及將來發展都有長遠影響。「這些富裕世代創造的財富,將給未來幾十

年的工作態度和職場倫理,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國際社會經濟協會(ASE)主席默倫戈

斯(John Marangos)指出。

「我們幼稚園有很多小霸王,耐挫力很低。我常跟家長講,父母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阻礙

他的發展。這樣的孩子,以後出社會怎麼可能獨立面對困難、承擔責任呢?」蒙特梭利幼稚

園校長胡蘭說,於是她引進訓練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蒙特梭利幼稚園,「孩子生出來不是做

你孩子,他是要做為一個未來有能力生存、對社會有貢獻,不會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的

人。」

「孩子是家裡的一份子,不是家裡最重要的一份子。父母老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特別,在家

是老大,」胡蘭說,很多父母一直問「要不要媽媽去接你?」、「你要吃什麼?」、「你喜

歡嗎?」、「你開心嗎?」、「好不好玩」。每一次都問,他的自我就變得很大。後來就變

成孩子老是說「我不喜歡」、「我不開心」、「我不愛吃」、「我討厭」。

日本教育孩子,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其他所有的東西都必須靠勞心勞力獲得。

1992年夏天,77名日本孩子,和30名中國孩子,一起到內蒙古參加草原夏令營。結果,中國

孩子一路走一路吃零食,一路丟垃圾;日本孩子都用塑膠袋裝好垃圾帶走。

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撐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上車走了,只把鼓

勵留給發燒的孩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到了目的地,日本孩子紮營

造灶,炒了菜,煮了粥當晚餐吃了;中國孩子以為飯來伸手,結果餓著肚子向領導哭訴。

根據調查,大陸57%的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嬌生慣養」。香港健康情緒中心的調查,則

顯示香港有3成孩子「嬌生慣養」,不少港童到了12、3歲還沒學會自己洗頭、綁鞋帶。這些

兒童經常會有情緒方面的問題。

想要幸福?先學會吃苦!

台灣沒有做過類似的調查,但《教會孩子吃苦,就是給孩子幸福》一書作者蘇曉慧自己的親

身觀察,她教過的100多個學生當中,「只有一個,父母有要求他負責整理自己的房間。而被

要求幫家裡做家事的,一個也沒有。」

今天,讓千萬個像王永慶童年一樣困苦的大環境已經不存在,小環境卻可以「設計」。

最近,中國大陸開始流行各式各樣的吃苦訓練營。有些強調和農家一起生活,有些到孤兒

院,有些進行軍事化訓練,有些徒步日行五十里。據調查,七三%的大陸父母,都傾向將孩

子送到各式各樣的吃苦訓練營,只有一八%認為,家裡才是最適合訓練孩子吃苦耐勞、負責

任的場所。

「如果家庭教育不配合,短期集訓就算有效,效果也很短暫,無法形成持久的改變,」情緒

諮商師夏平心指出。小環境刻苦教育,關鍵在父母、家庭,「再搭配像童軍這類的長期團體

訓練,比較相得益彰。」

19世紀俄國文豪屠格涅夫曾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

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

雙語教育 對大腦有這6種好處

加州大學河邊分校教授克洛兒(Judith Kroll)指出,過去20年,美國關於雙語能力的研究有幾乎是

爆炸性成長。用哈佛教育學者路克(Gigi Luk)的話來說,學者一再發現「雙語是一種終生形塑我

們大腦的經驗」。 與此同時,雙語學程也成為美國公立學校最熱門的趨勢之一。給英語學習者

(ELL)的傳統學程,重點放在盡快同化學生。相較之下,雙語教室以英語和一種標的語言,提供

英語母語人士和英語學習者各領域的指導,希望所有學生上中學前具有功能性的雙語能力。 目前,

紐約市、北卡羅來納州、德拉威州、猶他州、奧瑞岡州和華盛頓州都正在擴大雙語教學。 英語優先

VS雙語並行 雙語教學趨勢等於在打20年前「英語優先」教育思維的臉。英語優先教育以1998年加

州通過227號提案最為知名,這項提案希望減少英語學習者花在雙語環境的時間。加州選民今年11

月8日表決通過的58號提案,主要就是在逆轉這項決定,讓美國最多英語學習人口的加州可以擴大

雙語教育。 數十年前研究發現雙語學生課業表現不如英語單語學生,IQ分數也較低,也成為英語優

先教育的根據。 多倫多約克大學學者拜利史托克(Ellen Bialystok)現在指出,當年那些研究有很

多缺陷。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索拉絲(Antonella Sorace)指出,早期研究針對社會上的劣勢族

群,與最近研究的結果相悖。 雙語教育對大腦究竟有哪些潛在的好處?索拉絲、拜利史托克、路

克、克洛爾、史提爾(Jennifer Steele)、湯瑪斯(Wayne Thomas)和柯利爾(Virginia Collier)等

學者這麼說: 注意力 從多方面來看,雙語教育對於提升注意力有很大的好處。你出門上學時先對媽

媽說Goodbye,到學校再跟老師說Guten tag(日安),上課時請老師給你一枝crayola roja(紅蠟

筆),需要「抑制」和「任務切換」等技能,而這些技能是執行功能的一部分。 索拉絲指出,雙語

人士在執行功能上的表現,常常優於單語人士,也能不分心地集中注意力,切換任務的能力也較

強。 若孩子從幼稚園時期才開始學第二語言,而不是從嬰兒開始,還能有一樣的優勢嗎?我們還不

知道,畢竟語言學習和使用的模式很複雜,不過哈佛學者路克說,至少有一項關於青少年大腦掃描

的研究顯示,沒有從出生開始學習雙語的青少年,大腦結構與更早開始講雙語的人出現類似改變。 

同理心 從小開始說雙語的兒童,必須跟著社交線索去理解該在什麼環境、對誰使用哪種語言。索拉

絲說,因此小至3歲的雙語兒童,在觀點取替(perspective-taking)和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兩種重要的社交與情感技巧表現都較強。 英語閱讀能力 奧瑞岡州波特蘭大約有10%公立學生被隨機

挑選進入雙語教室,學習西班牙語、日語、中文。 美利堅大學的史提爾執行了一項4年計畫,發現

這些雙語學生上完中學後,英語閱讀能力比同儕強了整整一學年的程度。 史提爾認為,雙語和單語

學生的明顯差異是出現在閱讀而非數學、理科上,可見學習雙語會讓學生更理解語言一般而言是怎

麼運作的,也就是所謂「後設語言察覺」(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路克在哈佛做的研究提供

了不同解釋。她最近做的小型研究以麻州100位四年級生為對象,這些學生在標準測試的閱讀分數

差不多,但語言經驗非常不同。有些學生是英語母語人士,有些人以外語為母語。有趣的是,有些

外語為母語的學生才剛開始學英文,英語詞彙能力比母語人士弱很多,解構文章的能力卻絲毫不輸

母語人士。 「這非常有趣」,路克說:「你會預期理解文章的能力反映字彙能力,畢竟字彙是理解

的基石。」 路克發現,外語母語人士的執行功能表現也較強。也就是說,他們字彙量可能不夠,卻

更擅長抽絲剝繭,也能理解較高層次的觀念,例如單一句子在整篇文章裡是否有意義。他們以不同

的方式,和單語人士取得相同的成績。 在校成績和出席 喬治梅森大學的湯瑪斯和柯利爾對6州37區

的研究發現,與單語、單向沉浸式教學相比,雙語學生考試成績較好,在學校似乎也較開心,出席

率同樣較高,行為問題較少。 更多元 整體來說,美國公立學校教室有更依種族和階級區分的趨勢,

雙語學程例外。因為雙語教室是由英語母語學生和新來的移民組成,種族和社經背景都較平衡多

元,因此也能幫助不同背景的孩子習慣多元文化和異文化。 學者指出,在雙語教育下,非英語母語

學生和家屬會感覺自己的語言受到傾聽、重視,進而增加學生的歸屬感,增加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投

入,包括讀書給孩子聽。 預防認知衰退和失智 學者發現,積極使用兩種語言似乎能預防因年齡產生

的失智,或許與大腦結構的變化有關。 加拿大阿滋海默症研究證實,使用雙語的成人在認知測試和

日常功能上都優於使用單語的成人。 

嚴選Hotel